新生兒出生兩周左右會出現脫皮現象,原本稚嫩的皮膚開始爆皮、脫皮,如同涂了漿糊干裂開來。這是皮膚新陳代謝,舊上皮細胞脫落、新上皮細胞生成,出生時附著的胎脂隨上皮細胞脫落,形成生理性脫皮,屬正常現象無需治療。剛出生寶寶因皮膚最表面角質層薄,表皮和真皮連接不緊密,腳踝、腳底及手腕部皮膚常干而粗糙。若想護理皮膚表層,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安全、溫和的保濕品。
剛出生的寶寶像“變色龍”,變動體位時皮膚顏色會出現界線分明的不同變化,即醫學上的皮膚變色。有些嬰兒出生時上半身蒼白色、下半身紅色,是血循環未發育完善,血液匯集在下肢所致,移動體位可矯正。左側臥位時,右側上部皮膚蒼白色、左側下部皮膚鮮紅色或紫紅色,變換體位皮膚顏色也會改變。
新生兒紫紺多是病理性的,但暫時性紫紺非疾病,會自然消退。口唇、手足及甲床下紫紺,多因手足外露受涼、受壓、多血等引起;劇烈哭鬧、屏氣發作、食管反流等致呼吸短暫停歇,可引發全身紫紺;與生產過程中受外力損傷有關,如產程長、胎兒受壓時間長,出現先鋒頭、先鋒臀、先鋒足,先鋒處有受壓痕跡,伴局部青紫水腫,可能還有出血點。
新生兒出生頭幾天可能出現皮膚紅斑,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鮮紅,分布全身,以頭面部和軀干為主。新生兒有不適感,一般幾天后消失,很少超一周,部分伴有脫皮現象。醫學上對其產生原因尚無明確解釋,有學者認為是受光、空氣、溫度等環境影響和機械刺激產生,如洗澡后紅斑可加重。新生兒紅斑對健康無威脅,無需處理可自行消退。
新生兒出生后皮膚或黏膜部位會出現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即新生兒胎記,也叫“胎生青記”,醫學上稱“色素痣”。大多發生在腰部、臀部、胸背部及四肢,一般為青色或青灰色斑塊。多數胎記無所謂,很多會在寶寶出生幾年內自行消退,無需治療。
結論:新生兒存在多種皮膚現象,多數為正常生理表現,無需特殊處理,家長可多了解相關知識,科學呵護寶寶皮膚。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媽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