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子癇是一種嚴重的妊娠并發癥,通常發生在妊娠晚期,可能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構成威脅。其病因復雜,涉及多種生理和病理機制。本文從西醫和中醫的角度,解析妊娠子癇的成因、表現及預防策略。
西醫認為,妊娠子癇的發生與孕婦體內的凝血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在妊娠后期,孕婦體內的GMP-140(P-選擇素)含量通常較低,而在妊娠早期則較高。當GMP-140含量發生顯著變化時,血小板可能被激活,提示孕婦可能處于血栓狀態。
進一步檢查可能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孕婦可能面臨妊娠子癇的風險。此外,一些孕婦可能出現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全身小血管痙攣等癥狀,這些變化也可能引發妊娠子癇。
中醫將妊娠子癇的發生歸因于腎陰虧虛、肝失濡養、心火亢盛或過度勞累、情志不暢等因素。這些問題可能導致肝脾受損、脾失健運,進而引發痰火上擾。
孕婦在妊娠期間需要聚血養胎,陰血容易虧虛,身體較為虛弱,因此可能出現抽搐、頭暈、頭痛、嘔吐等妊娠子癇的癥狀。
建議孕婦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特別是監測GMP-140含量的變化。如果發現血小板處于活化狀態,提示存在潛在的凝血增強風險,應盡早采取措施。
妊娠子癇是一種可以通過早期干預和科學管理加以預防的妊娠并發癥。通過定期檢查、合理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調整,孕婦可以有效降低妊娠子癇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