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能否發(fā)揮最佳功效與熬藥過程密切相關。如今人們生病大多選擇西藥,需要服用中藥時往往不知如何熬制。實際上,中藥熬制有一定方法,掌握方法才能熬好藥。以下是正確熬制中藥的要點:
熬藥前,藥材需用冷水浸泡50 - 60分鐘,但不同種類藥材浸泡時間有別。花、葉、草等質地松軟、稀疏的藥物,浸泡50分鐘即可;根、莖、皮等質地堅硬的藥材,則需浸泡約一小時。掌握不同藥材浸泡時間很重要,充分浸泡后,藥材有效成分才能較快溶解于水中。
熬制中藥時,水的用量關鍵。水放多會延長熬藥時間,導致不耐熱藥物藥效減弱。一般來說,熬藥用水量比藥面高1 - 2指為宜。通常藥物需熬2 - 3次,最后將藥汁混合飲用。
每種中藥特性不同,應根據藥物特性決定熬藥時間。像草烏、川烏等有毒性的藥物,需熬制較長時間以減輕毒性;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不耐熱,熬制過久易失效;帶有絨毛、質地輕、體積小的種子以及易粘鍋或熬糊的藥物,應最后下鍋。
總之,遵循上述方法,能更科學地熬制中藥,充分發(fā)揮其藥效。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目前暫無統(tǒng)一權威站點明確闡述這些內容,但這些是中醫(yī)藥領域的常見知識,可參考中醫(yī)藥相關教材及傳統(tǒng)中醫(y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