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病因、治療及藥物選擇
便秘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常見病癥,其發病率在我國成年人口中約為6.07%。女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約為男性的4倍以上。便秘的治療通常以基礎治療為主,包括調整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習慣以及緩解心理壓力等措施,同時可以輔以藥物治療以改善癥狀。
便秘的藥物治療
1. 滲透性瀉藥
代表藥物:乳果糖口服液(商品名:杜密克)。
作用機制:
- 乳果糖在腸道內不易被吸收,進入結腸后被細菌分解為乳酸和醋酸。
- 分解產物提高腸道內滲透壓,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從而實現緩和的導瀉作用。
- 形成酸性環境,抑制分解蛋白質的細菌生長,減少腸道內氨的產生,同時抑制腸道對氨的吸收。
- 促進氨和其他含氮物質的排出。
2. 潤滑性瀉藥
代表藥物:開塞露。
作用機制:
藥物特點:
- 作用溫和,不引起劇烈腹瀉。
- 適用于避免排便用力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婦、產婦、高血壓患者、術后患者及痔瘡患者等。
- 對于出口梗阻性便秘(如感覺閾值增高)效果顯著。
不良反應:
- 可能引發肛周滲漏。
- 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性,因此不宜長期使用。
便秘的基礎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便秘患者還應注重以下基礎治療措施:
- 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如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設定規律的排便時間,避免忍便。
- 增加運動量: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
- 緩解心理壓力:通過放松訓練或心理咨詢減輕壓力。
總結
便秘的治療應以基礎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并注意避免長期依賴。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