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黃疸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的病理性黃疸類型,其主要特征是由于紅細胞的過度破壞,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超過肝臟的代謝能力,從而引發皮膚和黏膜的黃染現象。
新生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血清膽紅素通常從出生時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如果膽紅素水平超過86μmol/L(5mg/dl),且伴隨臨床黃疸表現而無其他明顯癥狀,這種情況通常會在1~2周內自行消退,被稱為溶血性黃疸。
| 類型 | 特點 |
|---|---|
| 母嬰血型不合 | 最常見于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的母嬰之間。 |
| 遺傳性溶血 | 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或G6PD缺乏癥。 |
溶血性黃疸的主要表現為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通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并伴隨血清膽紅素的快速升高。此外,部分嚴重病例可能出現貧血、肝脾腫大等癥狀。
通過產前檢查確認母嬰血型是否匹配,及早發現潛在風險;對于高危孕婦,可在妊娠期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以預防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溶血性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病理性黃疸之一,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可以有效預防并發癥,保障新生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