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耳痛、頭痛、頭暈、發(fā)熱等癥狀。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患者可能出現(xiàn)低熱或高熱(體溫可達40℃),并伴隨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對于不會說話的嬰兒,常表現(xiàn)為哭鬧不安和抓耳朵的行為。
如果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時治療,通常在1-2天后會導致鼓膜穿孔,膿液流出,耳痛等癥狀隨之減輕。然而,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急性中耳炎可能演變?yōu)槁灾卸住?/span>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臭耳底子”)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在六周內治愈而發(fā)展的結果。其主要癥狀包括耳內流膿、耳鳴、耳痛、頭痛和頭暈。根據病變的特點,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其中,壞死型和膽脂瘤型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包括聽力損失和顱內感染等并發(fā)癥。
及時診斷和治療是預防慢性中耳炎發(fā)展的關鍵。對于急性中耳炎患者,應盡早就醫(yī),按醫(yī)囑完成抗感染治療。對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需根據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清理耳道、抗生素治療或手術干預。
此外,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耳部衛(wèi)生,避免耳道進水,減少感染風險。
慢性中耳炎是一種可預防和可控的疾病,但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了解其癥狀、分類及治療方法,對于提高疾病管理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