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海螺絲(織紋螺)引發中毒事件的報道頻發,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作為一種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美味食材,海螺絲為何突然被認為存在安全隱患?其毒性來源是什么?這些問題使許多人對海螺絲的食用安全性產生了疑問。
科學研究表明,海螺絲中的毒素并非其與生俱來的內源性物質,而是外源性毒素的積累。具體而言,織紋螺體內的“石房蛤毒素”主要來自其所處的生長環境。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赤潮”現象的頻繁發生,織紋螺容易吸收并富集這種毒素。
根據檢測數據,“石房蛤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毫克至0.9毫克。這意味著,食用一顆含有高濃度毒素的小型織紋螺,就可能對人體造成致命威脅。
由于無法通過外觀或簡單處理判斷織紋螺是否含有毒素,相關部門建議公眾慎食海螺絲。除非能夠對其毒性進行專業檢測,否則食用存在較高風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傳統的烹飪方法(如高溫煮沸)無法有效去除石房蛤毒素。這種毒素具有較強的耐熱性,即使經過高溫處理,毒性仍然可能保留。
| 年份 | 地區 | 中毒人數 | 主要原因 |
|---|---|---|---|
| 2022年 | 某沿海城市 | 15人 | 食用含毒織紋螺 |
| 2023年 | 某省沿海地區 | 8人 | 誤食未經檢測的織紋螺 |
海螺絲的毒性主要來源于其生長環境的污染,尤其是“赤潮”現象導致的毒素富集。為保障飲食安全,建議公眾避免食用未經專業檢測的織紋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