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作為一種兼具食品與藥用價值的植物,其功效自古以來便廣受認可。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明代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也對白扁豆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詳細描述,稱其“硬殼白扁豆,連皮炒熟,入藥”,并指出其性溫平,具有補脾胃、消暑除濕、解毒等作用。
現代醫學也對其藥用價值進行了研究,并將其收錄于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撰的《中國藥典》中,明確指出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濕”,適用于脾胃虛弱、暑濕泄瀉以及白帶等癥狀。
白扁豆全身皆可入藥,包括果實(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等部位。其使用方法多樣,可根據具體癥狀選擇煎湯、入藥或炒熟后食用。
《本草綱目》特別提到硬殼白扁豆的藥用價值較高,而軟殼及黑色品種則更適合作為食品使用。
近年來,白扁豆的藥理作用得到了科學驗證。研究發現,它能降低血糖,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并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發揮抗癌作用。這些發現為白扁豆的現代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白扁豆作為一種兼具食品和藥用價值的植物,不僅在傳統醫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也因其現代藥理研究成果而備受關注。它在健脾胃、消暑解毒、防癌抗癌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天然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