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寄生蟲病案例分析與預防建議
寄生蟲是一類低等真核生物,具有致病性,可作為病原體或媒介傳播疾病。當寄生蟲寄生于人體時,可能引發多種疾病。本文通過兩個典型病例分析,探討寄生蟲感染的特征、診斷與預防措施。
案例一:乳房裂頭蚴感染
患者基本信息
- 姓名:史××
- 性別:女
- 年齡:52歲
- 籍貫:河南
- 現居地:貴州安順
- 入院時間:1978年12月22日
病史與癥狀
- 右乳房外上象限出現包塊,持續3個月,無紅腫熱痛,偶有輕微瘙癢。
- 包塊大小約3cm3,質硬,界限不清,壓痛不明顯。
- 腋窩淋巴結未見腫大,初步診斷為“乳腺癌”。
- 追問病史發現,患者7年前曾按民間方法吞食生青蛙治療關節炎,每次吞食7只,數次后感染。
- 近五年來,患者背、腰、腹、頸等處常出現轉移性硬結,伴隨瘙癢。
診斷與治療
- 手術活檢時發現一條白色蟲體(裂頭蚴),長約10cm,寬0.4cm,從包塊處蜿蜒而出。
- 病理診斷為“寄生蟲性肉芽腫”。
分析與建議
- 誤診原因:忽略裂頭蚴病的典型特征——游走性皮下包塊,導致誤診為乳腺癌。
- 感染來源:患者因吞食生青蛙感染裂頭蚴。
- 預防措施:避免飲用生水,不食用生蛙、蛇肉,不用蛙或蛇肉敷貼傷口。
案例二:急性血吸蟲病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與癥狀
- 三個月前,患者到湖北、湖南農村旅行,多次在河湖邊洗澡洗腳。
- 當時皮膚出現小米粒狀紅色丘疹,伴瘙癢,誤以為蚊蟲叮咬。
- 幾天后出現發燒、咳嗽、吐痰,服用感冒藥后癥狀緩解。
- 一個多月后,患者開始發燒、腹瀉(大便帶膿血,每天2~4次),伴上腹部疼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
入院檢查
- 體溫:39℃
- 腹部稍膨脹,肝劍突下3cm,有壓痛,脾可觸及。
-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BC)19200,嗜酸性粒細胞(E)占比17%。
- 胸部X光片:正常。
診斷與治療
- 初步診斷:患者在血吸蟲病流行區有下水史,皮膚丘疹可能為尾蚴性皮炎,結合發燒、腹瀉等癥狀,懷疑為急性血吸蟲病。
- 確診方法:通過糞便檢查發現蟲卵或孵化出毛蚴。
- 治療措施:對癥治療(如退燒、緩解腹瀉)與病原治療。
分析與建議
- 感染原因:患者因接觸血吸蟲病流行區水體感染尾蚴。
- 預防措施:避免直接接觸疫區水體,注意個人防護。
結論
寄生蟲病的防治關鍵在于提高衛生意識,避免高風險行為,并在出現相關癥狀時及時就醫。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